热点概述:
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林某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洋和葛林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某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争执以林某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而告终。然后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相关评论: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首先不能因为这件事,就简单认定为大学生的道德问题,这更是大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据调查显示,全国有超过20%的高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现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多数成长在独生家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在人际交往、就业能力、感情问题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长期积累,会导致心理压力的恶化,从而采取极端方式——自杀或伤人;再者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人格、心理健康等等,学生容易造成对周遭人冷漠的性格,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即使不存在明确的竞争关系,身边似乎也有一些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不舒服的方面,从而导致恶劣事件的发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激烈的竞争让他们背负了很大压力,大学应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尤其是道德底线的教育。
@央视评论:这次复旦同学中毒身亡事件,让我们再一次想起20多年前发生在清华的铊中毒事件。时隔20多年,悲剧重演,尤其是从目前披露的案情来看,此事又与同宿舍的室友有关,一系列案件的出现让我们再一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同时这也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一个根本的变化。
模拟题: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频发杀人血案,导致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面对年轻生命的殒灭,事后的反思都显得无力;但若不亡羊补牢,同样的事难保不会再度发生。最近复旦大学又发生投毒案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解析:
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管齐下,每一个人都是责无旁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一方面暴露了高校实验室对剧毒化合物管理上存在着巨大漏洞,这也表明清华、北大的铊盐中毒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校学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纳入检测对象。在社会焦虑感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下,高智商群体的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穿透琐事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在高校中,生命教育仍然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话题,远的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中毒案,近的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口角刺死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现腐尸……在这些事件中,尊重生命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准则,却被高智商的学子们抛弃。若再追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博士,都难有生命教育的一席之地。有人将其归之于唯利是图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被功利化,于是生命在这些利己价值观面前显得一文不值,漠视他人生命,甚至粗暴地剥夺他人生命,凸显了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
针对社会中类似现象的不断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其次,学校、家庭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在学校的集体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及时发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社会需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氛围,给学生以多元、个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责任。在生命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什么比失去生命的教训更加深刻,敬畏生命、敬畏法律,这不是琐事,而是人之为人的起码准则。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