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A.尊重和赞赏 B.帮助和引导
C.反思 D.合作
2.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适用于解释这种现象的动机理论是( )。
A.归因理论 B.驱力理论
C.本能理论 D.自我效能感理论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奥苏伯尔 B.苛勒
C.桑代克 D.贾德
4.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是陆钦斯的( )。
A.白鼠按键取食实验 B.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C.“量杯”实验 D.儿童攻击实验
5.李华同学因在班上排名靠后,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他暗暗地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6.当一名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压力时,他可能会对班级中学生的求助变得冷漠、麻木,不能热情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这属于教师职业倦怠中的( )。
A.情绪衰竭 B.去人格化
C.低个人成就感 D.自我封闭
7.( )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A.美育 B.德育
C.体育 D.智育
8.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具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张“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9.曹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学们感到很自豪,曹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以传授( )。
A.直接经验为主 B.间接经验为主
C.生活知识为主 D.生产知识为主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故本题选B。
2.【答案】D
【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艺高人胆大”正是由于对自己的技艺高超而表现的自信。对自己成功做某事充满信心。故本题选D。
3.【答案】A
【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他把迁移放在学习者的整个认知结构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迁移的理论和见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故本题选A。
4.【答案】C
【解析】A选项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经典实验;B选项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经典性实验;C选项是陆钦斯关于定势(心向)的经典实验;D选项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故本题选C。
5.【答案】C
【解析】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题干中,李华为了改变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位置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故本题选C。
6.【答案】B
【解析】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玛勒斯等运用量表形式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耗竭感、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其中,去人格化又叫去个性化,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去个性化的教师表现为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语言来描述个别学生。题干中的描述符合去个性化的概念。故本题选B。
7.【答案】A
【解析】考查美育概念。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故本题选A。
8.【答案】A
【解析】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性善说)。荀子、洛克和华生均为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故本题选A。
9.【答案】D
【解析】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题干中,学生学习圆周率的知识体现的是“科学性”,对于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感到很自豪是“思想性”。故本题选D。
10.【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简捷性、有领导的认识。其中,认识的间接性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于科学家的认识活动。故本题选B。
》》》教师资格图书推荐
(编辑:liy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