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节日。历史上的牯脏活动,一般每12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近几十年来在大多地区业已消失,仅镇远报京、黎平尚重等地至今还保持较完整的仪式。报京的牯脏节每隔12年举行一次。有“接龙”、“吃龙肉”等仪式。二月初二“接龙”,从邻村接回一头白水牯牛,在寨中“犀牛塘”举行祭祀仪式,把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已归位,随后将牛肉分给各户分享,称为“吃龙肉”。剑河小广、锦屏彦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程序。 “吃牯脏”那天清晨,开牛塘扎彩门,摆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宣布牯脏规约,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鸣炮三响,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用塘泥涂牛头,表示牛已送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塘”。“踩塘”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内任其角斗。第二天五更时,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杀祭祖。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牵扫塘牛入场中作扫塘仪式,牯脏节结束。黎平尚重的“牯藏节”是七年两头过。吃“牯藏”一般在农历的十月或十一月择吉日进行,其特点是每一个家族都要凑钱买一头“牯藏牛”,和全寨举行一个盛大的“祭萨”活动和洗寨仪式。祭萨时要封寨,不准出入。“洗寨”有“封火”、“生火”仪式。仪式举行完后杀“鼓藏牛”,将牛肉分到各家各户。
“侗年”是侗族重要节日,家家杀猪宰羊庆贺。榕江七十二寨一带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办欢度新年的庆贺活动,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舂糯米粑,做鱼冻敬祭老人,缅怀祖宗。锦屏县的彦洞、瑶白和剑河县的小广一带,于农历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过侗年,打粑粑、煮油茶、做甜酒、杀猪羊,女婿给丈人拜年。在新年里还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
侗族传统的集会有“中秋芦笙会 ”、“赶歌会”、“踩歌堂”等类型。“中秋芦笙会 ”是侗族的芦笙比赛集会,以黎平、从江交界处的“四脚牛”地区的赛笙仪式最为隆重。最享盛名的有从江洛乡、黎平肇兴、纪堂、古邦、水口等几个笙坪。赛笙的程序和时间各地基本相同,每隔一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于中秋节前后,历时三天,规模在3万人以上。“中秋芦笙会”的高潮是“送甜酒”。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以及七月二十日剑河、天柱和锦屏交界的高坝歌坪的“二十坪”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侗家人以斗牛为乐,多在春秋季节举行盛大的斗牛盛会。虽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南部方言地区多在农历二、三月或八月以后逢“亥”日举行斗牛盛会。斗牛前,由德高望众的寨老致《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随后各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寨老身穿古装持伞以护莎岁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大挥,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称为“踩塘”。斗牛开始,只见两头牛王像箭一般地朝对方冲去,“轰”地碰在一起,接着各自施展角技。
北部方言地区多从九月初九至十一斗牛称“鞍瓦”,专斗的水牛称为“圣牛”。斗牛前,东道主寨派人到邻寨送帖请战。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村寨开拔。各家各户闻炮声亦牵着自己的牛尾随。主寨寨老和青年们鸣锣吹笙欢迎,并备以酒、油茶,同时开圈迎接客人的圣牛。正午时分,三声铁炮响,宣布“鞍瓦”开始,两牛相近,碰在一起,搅成一团。后生们鸣锣敲鼓助威,若不分胜负,即拴牛脚拉开解劝。
踩歌堂是侗族祭祀莎岁的村寨集体活动,是侗族用民间歌舞来祭悼这位古代女英雄的方式。这种歌舞又称为“确”,有“哆耶”和“抬官人”两种相连活动。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个大寨各分寨的歌舞对唱,其程序是乙寨姑娘被甲寨男子邀请到寨上来对唱鼓楼大歌。次日甲寨男子又请乙寨男子同来欢宴。宴后,乙寨有人借口喝醉酒说“要坐轿才能回家”的话。于是甲寨将准备好的轿子将乙寨化装的官人,太太、卫队等抬起,在寨老的带领下先到“圣母祠”祭祀,然后抬着“官人”一行到“哆耶”坪。坪内有甲寨化装的难民、乞丐以及渔猎捞虾者拦住“官人”申冤;“官人”一本正经地“判案”,并一一施舍银钱,姑娘们则用布匹拴住“官人”轿子拉下水,“官人”只好赐银钱求她们拉他上岸。“抬官人”过后是“哆耶”。另一种仪式是本寨姑娘邀请外地来的后生对唱耶歌,这种仪式是由主寨青年女子手牵手地唱起《邀郎唱》的歌曲,请外地来访的男子入场对唱。外地男子入场后亦先唱赞美莎岁的歌。正对得起劲时,另一分寨的男子“抬官人”闯进来了,先是鬼怪模样的兵勇来报寨老,主寨的人们闻讯到村口迎接。“官人”一行到后,其卫队、随从、黑面人和蒙面人在场内纷纷舞蹈,后面跟随一群散米花的姑娘。一会儿,主寨的姑娘唱着歌把“官人”一行围起来,“官人”一行无以对答,就以银钱致谢。赐完鱼,散完米花,给了钱,队伍离去。
民间文艺 侗族民间文艺包括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部分。
文学 民间文学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都是口头传承,侗族的民间文学实际上是民间口头文学,是侗族文化的载体。侗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戏剧等。
侗族神话很多,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龟婆孵蛋》、《姜良姜妹》等篇。这是连接在一起的一组神话,叙说了在那远古年代,有四个龟婆分别辛劳孵蛋孵出人类始祖一个叫“松恩”的男孩和一个叫“松桑”的女孩,为繁衍人类,松恩和松桑两兄妹结为夫妻,生育了龙、蛇、虎、熊、雷公、雷婆、豹、猴、猫、素(姜良)、姜妹十二个孩子。弟兄们在一起嘻闹取乐,惹怒雷婆,将天河之水倒泼下地,造成世间洪水滔天,人类灭绝。姜良兄妹躲在一个掏空的大葫芦瓜里躲过了这一劫。后来在“凶鹞”夫妇的劝说下姜良、姜妹成了亲。生下一个肉团,姜良以为是妖孽,剁为无数块,遍散大地。头部变苗族,爱住山顶;骨头变汉族,住中原,肠子变瑶族,喜穿花衣;皮肉变侗族,在水边田坝上建起了村落。
侗族的民间传说很多,流传较广泛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莎岁》、《燕子和杉树》、《雅郎雅祥》等等。带有神化色彩的《莎岁》,是一篇根据真人真事衍生的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人物传说。
侗族的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英雄人物故事主要有《勉王的故事》、《林宽的故事》、《姜应芳》、《陆大汉》等等;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补贯》、《陆本松》、《天神哥》等等;喻世讽劝故事有《莽岁柳美》、《兄弟俩吃鱼》等;爱情故事篇目最多,如《珠郎娘美》、《承祖和玉娘》等;风物故事主要有《鼓楼的来历》、《双凤斗龙》以及与节令风俗有关的《斗牛的来历》等等。
侗族诗歌按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创世纪史诗、英雄史诗、叙事诗,抒情歌,劝世歌、酒歌、劳动生产歌、儿歌等等韵文类型。
创世纪诗主要有《开天劈地》、《洪水滔天》、《兄妹开亲》等等。这是一组连接的诗篇,叙述了侗族先民对人类万物起源的看法以及人类的来源。
英雄史诗主要有《祖源歌》、《侗族祖先迁徙歌》、《祖公落寨歌》、《嗄莎岁》、《采桑之歌》、《美道君郎》等等。
侗族的叙事诗主要分英雄叙事诗和爱情叙事诗,多与说唱文学形式的“多君”相同,英雄叙事诗主要有《勉王》、《林王》、《姜大王》、《咸丰五年天下大乱》等等,爱情叙事诗有《珠郎娘美》、《三郎五妹》、《门龙绍女》、《秀银与吉妹》及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山伯英台》等。流传最广泛的是《珠郎娘美》,其演唱形式是唱、念(道白词)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抒情歌是侗族中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最丰富最广泛的一部分,包括想念歌、哀歌等。想念歌又包括怀念歌和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歌两种。“怀念歌”是思念亲友恩人的歌,如《红军长征过朗洞》等。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歌分侗语、侗夹汉语、汉语三种歌词形式,其中侗语歌词的最多,汉语歌词次之,侗夹汉歌词较少。
侗语情歌的主要内容有男女之间“互相试探的歌”、“互相赞美的歌”、“思恋歌”、忠于爱情的“诚心歌”、反抗包办婚姻的“逃婚私奔歌”以及在山上独自吟唱的“上山歌”和集体对唱大歌时嬉戏逗乐的“鹞子歌”等等。歌词形式分为长句歌和短句歌,短句歌词每句三、五、七、九字不等;长句歌的一、三、五等上句比短句歌字数稍长,二、四、六、八等押韵句,却长得出奇,有十多二十字为一句者,也有数十上百字为一句者。侗汉语言间杂的情歌是汉侗文化融合出现的民歌形式,这种歌词有前句是侗语,后句是汉语的,也有在一句中侗汉语掺杂在一起的。
礼俗歌主要有踩堂歌、拦路歌、开席歌、酒歌、伴嫁歌等等。踩堂歌唱的歌侗族叫做“耶”。这种场合唱歌叫做“多耶”,耶歌分《耶莎》、《耶公补》、《耶登确》、《耶客》、《耶宁蒙》等,《耶莎》意即“大圣祖母之歌”;《耶公补》意即“祖先之歌”;《耶登确》即“歌堂来历”,《耶客》即“客人之歌”,这是东道主和远道来作客的青年歌队相互谦让或互相嘻戏的歌;《耶宁蒙》是赞美“官人”的歌。拦路歌又叫“拦门歌”,是外地歌队或戏班或有客人到来时,东道主在路上或寨门用布匹、家具、农作物等设置障碍时主问客答所对唱的歌,对答上了,方能入寨。开席歌是在招待客人宴席上的吟唱。主客围满桌边,桌上酒菜却被大簸箕严实地盖着,上边还用各种用具作物压好,主人每压一件,唱一支歌,客人得全部对答,方能开席用餐。这种场合唱的歌叫“盖席歌”或“开席歌”。酒歌是在席上互相敬酒时所对答的歌。
劝世歌有规劝晚辈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有劝人穷要有志气,勤俭能换来幸福的;有奉劝青年在选择对象时不要心高气傲的;也有以善恶因果报应等事例来劝人为善的。这类歌有《孝顺父母》、《尊敬公婆》、《相劝四方》、《莽岁柳美》等等。
民间艺术 侗族民间艺术包括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几方面。
侗族音乐有民歌、戏曲音乐、曲艺(说唱)音乐、器乐四大类。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以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并流传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完整的支声复调音乐体系的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性的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都柳江水系的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以从江县和黎平县的“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二”、“千三”、“千五”、“千七”、“二千九”的地区为其流行的中心区,榕江县的苗兰、宰荡和广西三江的溶江河沿岸等地是其流行的边缘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出类拔萃的歌种,以优美的曲调和多声部以及模拟自然界声音的演唱方式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是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多声部合唱歌曲,侗语叫“嘎老”或“嘎玛”。“嘎”即“歌”,“老”和“玛”都有“大”的含义,但“老”还具有“古老”的含义。侗家人习惯把“嘎老”视为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侗族大歌的演唱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以其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表演的形式等不同,又可分为“鼓楼大歌”、“礼俗大歌”(包括“拦路歌”、“踩堂歌”、“酒礼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大歌种类。
“鼓楼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主要歌种。以中心衬词为其曲调名称,有“噢嗬顶”和“干赛”两种。“噢嗬顶”是男女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最先唱的大歌,各地唱腔大同小异,男女歌队共一曲调。“干赛” 是正式对歌时的主要曲调,也是鼓楼大歌的主体,各地男女声都有各自的声腔,因而多以流行地区来命名。每个地方的鼓楼大歌,又至少分为男女声两个不同的曲调。“噢嗬顶”和“干赛”均以三首为一套,对歌时不是以一首还一首,而是以一套还一套。
“声音大歌”侗语称“嘎嗦”,又称“漫声大歌”,是鼓楼大歌在对唱过程中的插曲,俗称“换嗓子”。其歌词短小,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时由几位歌手轮流唱高音,此起彼伏,特别优美,最能发挥歌队演唱水平。
“叙事大歌”侗语称“嘎君”或“嘎乡”,既是民歌的一种,也是曲艺的一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可分为“唆君”和“唆尽”两种。
“礼俗大歌”侗语称“嘎礼乡”,是侗族人民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多声部歌曲的总称,有“拦路歌”、“踩堂歌”、“酒礼歌”三种,均由领唱和合唱构成。
“儿童大歌”侗语称“嘎腊温”,是儿童游戏娱乐时唱的多声歌。歌词短小,曲调欢快,以齐唱为主,合唱为辅,一般合唱多出现在结尾。这种歌的演唱不受场所限制,歌名多根据内容来定,如《捉迷藏》、《捉螃蟹》、《小山羊》等。
“戏曲大歌”侗语称“嘎瓦”,是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由台上的演员或戏师领唱,前台后台的演职人员合唱,气氛热烈。多用于一出戏或一场戏的开头或结尾,也有用于剧中官人或仙人出现的场面。
“耶(歌)”是侗族逢年过节或开展祭萨活动众人“多耶”边舞边唱的一种普通合声(歌)曲。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取侗族大歌以及汉族的桂戏、桂北彩调、贵州花灯、祈阳戏、辰河戏的某些演唱方式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音乐,包括唱腔(戏腔、哭腔、歌腔、新腔、客家腔)、曲牌(闹台调、转台调)、锣鼓(开门锣鼓、过门锣鼓、尾声锣鼓)。南部方言区的侗族几乎每个大的村寨都有一个业余戏班子,每年农历正月、二月,村寨之间都要互相走访演侗戏。正面人物着侗族盛装,粉脂轻擦淡抹,丑角画花脸,有专门的服装,丑角每唱一句后在交换位置时跳一次,谓之“跳丑”。曲调有单唱平腔,众唱戏曲大歌,哀叹调等几种。
侗戏多以爱情为题材,剧目除了汉族题材的《梅良玉》、《毛洪张玉英》、《李旦凤姣》外,还有以本民族题材创作的传统剧目,如张宏干编的《金汉列美》,石玉秀编的《闷龙绍女》,吴童编的《刘浩》,吴公编的《郎夜》,梁绍华等编的《珠郎娘美》,天德太编的《补贯》和《三郎五妹》、《化团言具》、《美道尹郎》、《莽岁柳美》、《陆本松》、《莎岁》、《补桃奶桃》、《补义奶义》、《言东》、《汉边》等以及后来根据汉族戏曲改编的《山伯英台》、《刘志远》、《薛仁贵》、《陈士美》、《三郎五妹》、《金汉》等剧。
侗族说唱音乐是以唱叙事歌和说理歌为主的,分为有伴奏曲种和无伴奏曲种。有伴奏曲种为果吉拉唱、胡琴拉唱、琵琶弹唱,其中以琵琶弹唱最具特色。无伴奏曲种为天甫说唱、腊洞说唱和多声说唱。
侗族琵琶歌是介于侗族抒情民歌和说唱音乐两者之间比较特殊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抒情琵琶歌归属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归属民间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侗族琵琶有大、中、小之分。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定弦的不同和演唱土语、场所、运用嗓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境内琵琶歌不同的风格。比较有名的琵琶歌有“三宝琵琶歌”、“晚寨琵琶歌”、“七十二寨弹唱”、“平架琵琶歌”、“六洞琵琶歌”、“六洞弹唱”等。
侗族地区流行的器乐曲主要有琵琶调、果吉调(牛腿琴)、箫笛调、芦笙调、唢呐调、小调、锣鼓钹铃调、木鼓调等等。
琵琶调主要有晚寨琵琶调、六洞琵琶调两种。晚寨琵琶调流传于榕江四十八寨、黎平尚洞一带,一般是男女双方自弹自唱。晚寨琵琶调作为衬音穿插于唱词之中的感叹词多,曲调悠柔,如叙如诉,真诚地抒发男女青年相恋之情。六洞琵琶歌主要流传于从江、黎平一带的六洞地区。
侗族乐器包括弦乐、管乐和打击乐。
侗族的管乐有芦笙、侗笛等。弦乐有琵琶、果吉、胡琴、土扬琴等。果吉是侗族特有的弓弦乐器,状似小提琴,有两根琴弦,弓子放外边。可以同时触及双弦同时发出双音。胡琴是侗族自从创造侗戏以后,以汉族乐器中引过来的乐器,用以伴奏侗戏的演唱。打击乐有铜鼓、木鼓、锣、钹、铃等。
侗族民间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舞、赐鱼舞、狮子舞、龙灯舞、羽毽舞等等。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气氛热烈。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赐鱼舞是在“抬官人”活动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狮子舞”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
侗族民间艺术有织锦、刺绣、挑花、编织、剪纸绘画、雕刻、银饰等。
织锦是侗族妇女编织技艺的杰作。织锦,古称“绒绵”,俗称“侗锦”。侗锦有“彩锦”和“素锦”之分,彩锦为“棉”,素锦为“绮”。侗族民间刺绣有各种不同的绣法,大致可分为绣花、挑花、贴花和绣挑、绣贴结合等几种。刺绣针法有铺线绣、结子绣、错针绣、环琐绣、盘涤绣、打纸绣、花针绣、破纱绣、辩针绣等等。
宗教信仰 侗族宗教属于原始宗教范畴,以自然崇拜、人物崇拜、人造物崇拜和神灵崇拜为主要形态。自然崇拜包括图腾崇拜、植物崇拜和无生物崇拜。人物崇拜包括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英雄崇拜则是全民族或一大片地域的崇拜。祖先崇拜的心理是认为已去世的长辈魂灵不灭,仍在阴间佑护子孙,所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无不为敬仰祖宗。侗族的英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莎岁”的供祭上,对“莎岁”的祭祀活动称为“祭莎”。传说“莎岁”姓吴,名叫“杏妮”,是为保卫侗族利益而死的女英雄。南部方言区的村村寨寨都建有她的祭坛,逢年过节,都要“祭莎”。人造物崇拜是侗族崇拜形式之一。侗族先民认为石凳、石碑、桥梁、水井等都有具灵性,这些物体可以保佑人得安康。鼓楼是侗族最崇拜的建筑物,因受火灾水患村寨全毁后,首先要修鼓楼才能建房。神灵崇拜是侗族原始宗教形式之一。侗族先民认为世上存在着一种凡人看不到的神灵群体。这些想象中的群体也和人一样组成社会,其成员都是鬼神。凡人有灾病则认为是恶鬼在作弄,须请巫师求善鬼保佑平安,或驱赶恶鬼不让危害灾病者。更多多彩贵州,最美黔东南新闻信息尽在黔东南人民政府网,敬请关注!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