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方式:贵州政法干警交流群(请勿重复加群):301831502,182638633
课程推荐:2013贵州政法干警笔试面授课程 贵州政法干警笔试网络课程
一、立法概况
1.立法思想
(1) “以德配天”
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统治者“失德”他们就会失去 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会应运而生,并取而代之。
所谓“以德配天”,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西周这种以德为核心的 天命观高度重视“民”的重要性,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认 为民心向背决定着王朝的盛衰、兴亡,而统治者能否行“德政”又关系到民心的向背。
(2) “明德慎罚”
“以德配天”思想具体落实到法制领域便是“明德慎罚”。“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 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 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 合的法制特色。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至 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之中。
2.周公制礼
周公是西周初年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姬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周公辅政。相传周公 在摄政期间,曾将夏、商两代礼制加以折中损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的周礼。 周礼实际上已作为一种积极规范调整着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周礼也是西周法律规范的重要形 式之一。
西周时期的礼仪,主要有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 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军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在古代典籍中,周礼还 有六礼、九礼的种类划分。尽管周礼的内容很复杂,种类很繁多,但其基本原则只有两条:“亲亲”和‘‘尊
3.吕刑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 “中典” “重典”,合称“三典”,用以镇压劳动人民。西周中期,阶级矛盾 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这些刑罚主要也 是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可见礼与刑都是有阶级性的。 《吕刑》是西周的法典,至今已失传。西周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接受了大臣 吕侯的建议,废止了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因为是吕 侯主持修订,故称之为《吕刑》。《吕刑》原本今也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但这既不能看成 是一部成文法典,也不能看成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结果,而是关于这次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在《尚书•吕 刑》中,记载着触犯刑法的人可以上交一定财物而免除一定的刑罚。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 中晚期青铜器——在其上铭文157字,记述了周王重臣伯阳父依据当时的刑法处理了一件案子,因诬告上级 训,一位任牧牛的小官被判处鞭打1000、黥面、免职,也可按照当朝法典交金(铜)300鑀,鞭打500处理。 训最后收到了金制作了这件青铜器。整个事件用比较严格的诉讼程序,最后还要有结案书,说明当时的法律程 序是相当完整的。
4.九刑
《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 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西周的九刑。西周出现“九刑”,或 认为是周公所作“刑书九篇”,或认为是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朴九种刑罚。
5.礼与刑的关系
礼与刑是西周法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皆为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礼与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礼刑并用和 相互适用两个方面。礼主要是确认和维护封建伦理和等级关系,主要施于贵族内部,要求通过教化使人们自觉 地从积极方面为善,即“禁于将然”,“绝恶于未萌”。同时,礼又具有防止被统治者犯上作乱的功能。因此,礼 作为行为规范,主要属于道德范畴,部分地兼及法律范畴,它是积极的规矩,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
刑,则是消极的处罚,是统治者惩治“已然”犯罪的制裁手段。刑是礼的必要补充,礼借刑的强制力为后 盾,用刑正是为了更切实有效地维护礼,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生活行动。
礼与刑在相互适用方面,表现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它是西周法制的又一特点,也一直被视为西 周以来古代法制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作为法的适用原则,并不是说礼对于庶人就没有约束力,也不是说奴 隶主贵族犯罪可以不处刑。
6.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 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建国以后,为保证周族家天下的稳固,将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族 及功臣,当时称为“封邦建国”,即我们常说的“裂土封王”,逐渐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法体制。周天子 把土地、人民分封给各级诸侯,称为“封国”;各级诸侯又把自己的“封国”分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族、功臣, 即“卿大夫”;卿大夫再把自己的领地“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族等,即“士”,士的领地称为“禄田”。 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层层相依的等级结构。
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 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 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
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 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 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因此,宗法制 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宗法制度构成了西周时期的基本政治结构。在宗法统治之下,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合二为一,家族观念、 家族道德互为表里,由此而形成了西周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刑事立法
1.刑法原则
(1)区分故意与过失。“过失”为“眚”,故意为“非眚”,偶犯为“非终”,惯犯为“惟终”。适用刑罚时, 如是过失和偶犯,虽罪行较重也可以减轻处罚。巳经考虑到犯罪者的主观要件,反映了西周的刑法已经到了相 当高的水平。
(2)罪责自负原则周文王针对夏商“罪人以族”的原则,提出“罪人不孥”主张。周公继承这一思想,反 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规定“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即一人犯罪,不得株连家属。这一原则在中国刑 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惜后来各朝代未能坚持此项原则。
(3)罪疑惟轻。对疑罪的处理,并不是按无罪看待,而是酌情处罚。如“墨罪疑赦,罚百金,劓罪罚双 倍,等等。
(4)宽严适中史料中有要做到“中正”、“执中”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是宽严适中原则的具体体现,不要杀 无罪者,包含不乱罚无辜、罪刑相应。
(5)正当防卫。“杀人而义者”,不负刑事责任。凡盗贼进人城乡人家,杀他无罪。当代法律史学者认为, 这些内容表明西周已存在近似现代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原则,被秦汉以后的法律所继承和发展。
(6)矜老恤幼。已考虑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凡7岁以下,80岁以上的人,即使实施了犯罪行为, 也不处以刑罚。
2.主要罪名
(1)违抗王命罪:如果不服从周王的命令,就要被从重处罚。这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2)不孝不友罪:就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长。西周认为这是罪大恶极的犯罪。
(3)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这直接威胁奴隶主阶级的生命财产安全。
(4)群饮罪:西周统治者接受商朝灭亡的教训,规定不许聚众饮酒。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