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资料
《草原放牧》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作品《草原放牧》,领略琵琶音色的魅力,感受蒙古小姐妹愉快的放牧情景,逐步建立对大草原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作品的情绪、速度等的聆听,感受作品欢快、活泼的情绪,初步认识主奏乐器琵琶;在乐段的对比分析中,体会作品在速度、情绪上的变化,提升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作品背景,初步认识主奏乐器琵琶;能从速度、情绪等方面分析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简单了解作品背景,知道乐曲各部分表达的内容,掌握主奏乐器琵琶音色等相关知识。
【难点】
能从速度、情绪等方面分析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看到哪些景象?
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羊群;两个小女孩)
教师总结:该视频是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牧民。这样一组视频如果用琵琶演奏会有怎样的音乐故事呢?
顺势引出课题《草原放牧》。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作品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聆听并思考:印象中的琵琶的声音是怎样的?作品整体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清脆、明亮;活泼的)
教师大屏幕出示琵琶的照片并总结:大家的音乐感知力非常强,听的也很认真。琵琶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乐器音色是非常有特点的,它高音明亮而富有刚劲,中音区柔和,低音区音质醇厚。整首曲子就是在这样极有味道的音色下带给我们活泼、天真的情绪感受。别小看了这首协奏曲,它也是大有来头,让我们一起目光看向大屏幕。
2.介绍作品
教师播放《草原小姐妹》的视频片段,并简单介绍作品:《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全曲共分五部分,而《草原放牧》则是《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
(三)深入探究
1.教师播放音频,提问学生:刚刚听到的作品可以分为几个主题?
指定学生回答。(2个主题)
教师总结:通过旋律的速度和情绪的不同,我们不难发现刚刚老师播放的《草原放牧》可以分为两个主题。
2.聆听第一主题
教师播放第一主题音频,并提问:这段旋律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活泼;较快;像跳舞)
教师总结:大家听得非常认真。作品中的第一主题就是利用活泼、轻快的情绪和较快的速度配合着具有舞蹈性性的节奏,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3.聆听第二主题
教师播放第主题音频,并提问:与第一主题相比,第二主题音乐在速度、情绪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两个主题音乐描写的情景是不是一样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速度慢;抒情;画面不一样)
教师总结: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聆听的耳朵,也是一个合格的音乐鉴赏家。第二主题相对第一主题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且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短调民歌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出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仿佛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
教师追问:作品解读到了这里,你们来猜一猜作者想借着作品表达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热爱大草原;热爱家乡)
教师总结:是啊,看似作者在讲述一个故事,其实作者更多的是借助这些跳跃的音符抒发着内蒙古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4.教师弹琴,学生跟琴哼唱旋律,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分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进行表演。
1.播放视频,模仿放牧的场景。
2.请各组进行表演,然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今天我们跟着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领略了琵琶音色的独特,感受了大草原的辽阔,也知道了她们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我们不仅要去学习她们不畏风暴的高尚品格和勇敢的精神,还要学习她们对草原、对家乡、对祖国的那份挚爱。
2.作业:画一幅草原的图画,下节课分享交流。
(编辑:huangxiao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