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社会体制改革 政府主导 覆盖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现代社会组织体系
加强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治理 激发社会组织和活力
【热点背景】
资料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委讲师团主任郑昌华教授。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郑昌华:总目标揭示的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提出的目标,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总目标与分目标、总体布局的体系与一个方面的体制的关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较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记者:以前我们更多地讲社会管理,现在提出社会治理,二者有什么区别?
郑昌华:治理同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管理一般是指自上而下的纵向的、垂直的、单向的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而治理则既包括各方面的科学管理,也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等内涵。从社会管理到现在提出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次很大的创新,代表着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念上的很大转变。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更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的作用。
从讲社会管理到提出社会治理,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是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总目标相呼应,另一方面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以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
郑昌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按照《决定》要求,要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要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要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其次,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这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现在我国已经有50多万个社会组织,单从数量上看确实有很大的增长,但是人均数量在世界上还算很少的,而且一些社会组织质量不高,很多仍是“官办、官管、官运作”。在社会建设方面,要真正做到“市场能办的就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必须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次,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而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这就要着眼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便捷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广泛覆盖的矛盾调处机制、坚强有力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等等,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保证社会善治常态化、长效化。
资料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专章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较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又是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事关全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西藏自治区要把贯彻落实《决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勇于担当、大胆探索,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首先应建立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高效。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党中央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治藏方针。我们在历届党委、政府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组成两套工作班子,一套班子集中精力抓发展,一套班子全力以赴保稳定,抓住发展稳定两件大事,选好两个方面的抓手,建立两个长效机制,从自治区到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居委会),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机制保障。两套班子和衷共济、风雨同舟,主动担责、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切实构建起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领导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思路。争取群众与打击犯罪是社会治理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时都做好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创新思路,坚持“两手”同抓:一手抓争取人心,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较大限度地团结各族群众,较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僧尼,较大限度地把各族群众和广大僧尼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使之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使我们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具有最广泛、最深厚、最可靠、最坚实的群众基础,进而筑起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在与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一手抓依法打击,毫不放松地打击非法组织和重点人,对追随十四世达赖集团、从事分裂渗透破坏活动的非法组织和重点人坚决依法打击,铲除破坏西藏稳定的隐患和土壤,切实维护好国家的最高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资料3:体制建设历来是社会进步和公共绩效的渊源所在。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关注的是社会结构性合理问题,它从本原上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没有社会体制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现阶段诸多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体制上推进社会改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体制”这一概念,比较权威的文本提法,出自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继续论述了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等问题。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把“社会体制”问题单列出来,要求积极探索社会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破解社会体制改革难点。
中国社会建设的体制性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在推进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渐凸显的,社会建设核心,是要冲破关键的“体制性”瓶颈。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治本性的,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必须聚焦深层次体制性问题,在社会体制上谋篇布局,取得实质性的冲破,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从整体上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体制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相对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相对立的概念是反映社会各要素之间缺乏联系状态的社会集合。社会结构是结构功能主义中心概念之一。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看作是各个行动者相互作用的体系,主张从静态和过程进行研究。社会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模式的决定和制约,它是基本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是它的“操作层次”。
“社会体制”包含的具体构成有哪些?事实上,社会体制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实践,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体制”,包含了五个方面的构成类别:
一是社会运行体制。社会运行是社会作为有机体的运行、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级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体制是一个社会作为有机体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结构样式。作为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构成,按照世界各国经验和我国对于社会问题的有关分类,社会运行体制主要包括了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国民教育体制等(广义的社会运行体制还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社区运行体制、社会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
二是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一定结构形式的群体。它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社会组织体制既包括不同社会组织的体制即它们的结构方式,也包括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的组织体制。就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来说,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和一定共同目标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一般具有“类型化”体制特征,以适应特定的“次级社会群体”目标。就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来说,有两种基本的体制类型,即“家长制管理体制”和“官僚制管理体制”。前者产生于生产分工不发达、生产规模狭小的手工工具时代;后者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大生产时代。
三是社会保障体制。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社会体制的一个基本构成,社会保障体制一般包括社会保险体制、社会救助体制和社会福利体制。在中国,它还包括优抚安置体制。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对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社会福利则提供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而优抚安置是对包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的救济保障。
四是社区构成体制。社区构成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不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而是基于共同生活和相同价值、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构成是一定社会群体或共同体的性质、特征和形态。现代社会,对于社区构成体制的考察,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但是考察社区构成体制最重要的,是看它运行架构是“行政性”的还是“非行政性”的——即考察其是“行政性社区”的属性还是“自主性社区”的属性。前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行政力量;后者,维系社区存在的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和向心力。
五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一定社会团体以一定目标要求为依循,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作业过程。社会管理体制是政府和一定社会团体输出“管理”的制度结构和样式。从类别上说,社会管理相对于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这些内容。在政府规制和监管中,“社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构成上考察,“社会管理体制”包括了社会政策体制、社会控制体制和社会服务体制。而社会管理体制从属于社会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管理体制仅仅视为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社会的体制,是十分片面的。
【考点分析】
模拟题1:结合“给定资料2”中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0分)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政府在建立社会管理体制过程遇到的问题有:
1、社会各方矛盾冲突。
2、社会管理观念有待改变。
3、社会管理相关的规范制度不够完善。
4、社会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5、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模拟题2:请对我们应如何建立社会管理体制提出几点对策。(20分) 要求:条理清晰,有针对性,有可行性,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问题:
1、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创新体制改革,尽可能做到全年周到的解决各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贯彻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大胆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
3、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不法行为。
4、加大监管力度,增加群众的监督途径,加大监督力度,团结群众。
5、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政策精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还明显地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逐渐调整,也需要将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任务和局势,就需要我们要根据现有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就告诉我们进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并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旨在处理各种矛盾,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及利益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源头上减少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舆论宣传和教育等弘扬社会正气,为人们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第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它是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关键所在,协调不同利益诉求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业,要转变政府职能,就要转为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政府的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工作,政府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责任,廉洁从政既要靠自觉,更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建设高效、廉洁、勤政的政府。
第三,科学合理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监督,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依法管理和监督好单位及各部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健全解决社会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将拟制定的社会政策向社会公开,使人民群众对于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有着充分而广泛的民意表达,确保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