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师是课程开发者”体现了课程实施的(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工具理性取向 D.创生取向
2.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
A.放任自流 B.适当体罚
C.批评教育 D.开除处分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哪项原则( )。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系统性原则
4.学生期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又不愿老师管得太死的心理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冲突
5.班主任王老师对上课迟到的小华立即进行了惩罚,近期小华没有迟到,一段时间后,小华仍旧开始上课迟到。从斯金纳的观点来看,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 )。
A.施加的厌恶刺激不得当 B.惩罚的时机不对
C.惩罚对行为塑造是没有效果的 D.惩罚只能抑制行为
6.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的学生应更多地安排( )。
A.非常容易的任务 B.没有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C.非常困难的任务 D.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7.“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 )的观点。
A.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 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D.西班牙教育家昆体良
8.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进行分析。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 )。
A.磨课 B.翻转课堂
C.微格教学 D.新教育
9.“鹤立鸡群”中的“鹤”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说明人的无意注意容易受到( )。
A.刺激物的强度的影响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的影响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的影响 D.刺激物的新异性的影响
10.4岁的小红知道小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小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 )。
A.抽象性 B.多样性
C.自我中心 D.守恒性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其中,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因此课程的开发者体现的是创生取向。故本题选D。
2.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故本题选C。
3.B
【解析】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者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伤害。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给儿童造成心理伤害,违背了教育性原则。故本题选B。
4.B
【解析】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故本题选B。
5.D
【解析】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题干中,老师惩罚小华后,只得到了短期效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行为。因此,从斯金纳的观点来看,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惩罚只能抑制行为。故本题选D。
6.D
【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即中等难度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故本题选D。
7.C
【解析】在斯宾塞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生活准备说”,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么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故本题选C。
8.C
【解析】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5~20分钟)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故本题选C。
9.B
【解析】对比的刺激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鹤立鸡群,从字面来理解是鹤在鸡群中很容易被看到,鹤和鸡的体型存在很大的差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容易被发现。故本题选B。
10.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性,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故本题选C。
(编辑:liy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