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当捐款成为“爱心绑架”,让不少家长很担心。在他们看来,最可怕的是,在孩子的观念里,捐钱多少已经和爱心大小挂了钩。
家长刘先生说,他的邻居没有工作,以前是印刷厂工人,后来下岗了,靠低保度日,有个女儿上二年级。有一次回家,和家长说要100元捐给贫困山村的小朋友,说同学都是100元,她也要100元,不然同学会笑她没爱心,会破坏班级荣誉。她爸爸没办法,硬挤了100元让她去捐款了。
他说,捐款献爱心,本无可非议,但是让学生去捐,是不是有点问题呢?毕竟他们没有收入,他们是靠家长养活的。所以,这次学校让给雅安地震灾区捐款,他就鼓励读五年级的儿子捐零花钱。“最怕孩子认为捐钱越多就是爱心越大。”
相关评论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不要向学生募捐,孩子本身没钱,再认为捐得越多越好,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伸手向家长要。”
@央视新闻发评论称,强制学生捐款本身是一种伪善,其实是让家长掏钱,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反而造成孩子把捐款的多少与爱心的大小画等号,把“有钱”作为“有爱心”的前提,让孩子承受“不捐款”和“少捐款”可能影响“集体荣誉”的压力,而这正是对慈善的误解和公众参与慈善热情的伤害。
模拟题
不少学校组织孩子为震区捐款,但不少家长发现,捐款成了“爱心绑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地震过后,不少学校组织向灾区捐款,但很多家长发现,爱心捐款变成了爱心绑架,强制捐款现象频发,为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老师动员学生捐款,献爱心,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捐款100元以上可以上台领奖,实则是把捐款当拿“荣誉”的筹码。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在表扬经济宽裕家庭的学生的同时,变相批评了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会误导学生认为爱心有大小,使学生对慈善产生误解;而且会让捐款少的学生“没面子”,让其他同学面前“低人一等”。这无形之中伤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即便没有伤害,也容易诱导学生之间进行攀比,对他们人生观的健康形成极为不利。爱心无大小,爱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捐款表达爱心,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尽心尽力了,一样值得尊重。就像富人捐100万元与乞丐捐10元一样,同样令人敬佩。否则,若按捐款多少进行奖励,无疑是对捐少者的变相讥讽,使爱心捐款变味,失去爱心的本意。
同时,鼓励奉献爱心的方式并不是凭借捐款多少来进行的。否则,就是向学生施压,拷问学生为什么不多捐款。不仅背离了捐款行善的本意,也让捐款的慈善精神在这种奖励中被抽空。毕竟,献爱心设置条件,鼓励爱心也设置门槛,无疑是在强迫献爱心,绑架爱心,自然会使爱心失去应有的本性与活力。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捐款献爱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若在捐款上实行“爱心绑架”,只会阻断学生的纯良愿望,割裂学生天真的眼光。
事实上,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即使学生家庭可以捐款,但每个学生家庭经济能力高低不一,一些学生家庭还很贫穷。若拿“荣誉”当筹码,诱导学生捐款,必然会加重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伤害群众的感情。
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应树立正确客观的爱心意识,相关部门机构也应该规范捐款制度和原则,学校在鼓励学生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应传递正确的荣誉观金钱观,倡导正确的捐款方式。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