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课程:[贵州省公务员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贵州省公务员笔试辅导课程(网络)]
这一周,太多中国人在为一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政策喊好。在庆祝人们的生育自由相对更受尊重的同时,很多人并不清楚:“单独二孩”政策究竟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无论是“促进中小城市乳品业发展”、还是“保险产品更多关心新生儿”,甚至单独二胎能“引发海外华人回归潮”,这些迅速炒热的论断里,实则都有夸大“单独二孩”影响的成分。
首先来看,这个政策,能覆盖的有多少人?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单独二娃”政策如果全面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即便他们都生二胎,将新增近千万个婴儿,不到现在我国总人口的千分之八。
而这些夫妻都愿意生二娃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牵头组织的一项样本数近万人的调查显示,符合政策条件的夫妇中,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常州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显示,2011年符合条件的已经生育一胎的妈妈明确表示愿意再生一个的,只有26.9%。而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二胎方案”的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的农村地区到现在生育率也全部低于1.6。
由此看来,连CFP图片库都早早抛出的“中国将新生950万婴儿”之说,还得要打个“六折”了。
饶是这样,政策还没落地,卫计委就已经忙着声明把“二胎”改成“二娃”。政策覆盖面继续收紧:“头胎是双胞胎家庭不能生二胎,且父母为双胞胎的,也不能视为独生子女,也不能生二胎。”
如果回头看看这个政策出台的目的,我们不免会对卫计委的做法感到匪夷所思。
为什么就提出这么一个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已经明确写了:是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诸多专家学者早已指出,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直面的时候。
中央无疑清晰知道这一点,在“改变中国未来十年”的上述《决定》中,就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该怎么做?
在三中全会前,养老金的巨大缺口和老百姓不愿意延迟退休的巨大声浪,碰撞出暂时难以调和的火花。但在《决定》第45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给出了一个折中之策:“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延迟退休的更深层原因是,应对高速的人口老龄化,缓和劳动力不足,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去年,我国新增劳动力的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在未来可能会面临持续下降,这就意味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已经结束。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末,我国大陆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攀升至19390万人,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这不是一个短期趋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
这意味着,我国迎来了人口红利的拐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之一,而今,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正迎头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国家人口战略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到了调整策略的关口。
三中全会之后,人们看到逐步开放二胎的曙光,却又尝到了实施细则“不放反收”的失望。与此同时,却是一些地方急着宣布“新政还没落地,罚款依然要缴”。难免有人产生这样的质疑:原本从超生罚款、社会抚养费中得利的部分既得利益集团,是否会阻碍“单独二孩”新政策的落地?
在积极应对老龄化迫在眉睫的当下看来,“单独二胎”带来的人口红利改变,还只能说着实有限。新政出台,如何落实是重点。别再让陷于“口惠”的人群多,而“实至”的人群有限。
(编辑:贵州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