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某班主任为了培养班里学生的品德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下列措施不能较好地达到德育效果的是( )。
A.在德育课上组织课堂小测验考查德育课本内容
B.每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德育故事
C.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参加献爱心活动
D.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28.陶行知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这一思想体现( )德育原则。
A.导向性 B.知行统一
C.因材施教 D.一致性
2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这些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0.以下关于德育过程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B.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C.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D.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1.平行教育法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32.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是德育的( )特点的要求。
A.全面性 B.疏导性
C.导向性 D.因材施教性
33.刘明是高一新生,初中时品学兼优。但升入高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抽烟、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刘明转变的原因,并和他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刘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正面教育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4.“严慈相济”体现了( )德育原则。
A.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35.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6.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 )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D.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课后作业及答案解析:
27.某班主任为了培养班里学生的品德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下列措施不能较好地达到德育效果的是( )。
A.在德育课上组织课堂小测验考查德育课本内容
B.每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德育故事
C.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参加献爱心活动
D.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
27.A【解析】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构成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时应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切勿“纸上谈兵”。BCD选项都可以较好地达到德育效果,A选项只是让学生记忆德育知识,并不能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故本题选A。
28.陶行知说:“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这一思想体现( )德育原则。
A.导向性 B.知行统一
C.因材施教 D.一致性
28.C【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以“松树与牡丹”为例,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如果不“因材施教”会带来的问题,还肯定了“因材施教”的价值。故本题选C。
2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这些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9.A【解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意思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讷于言而敏于行”指的是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两者都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故本题选A。
30.以下关于德育过程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
A.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B.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C.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D.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0.D【解析】根据选项易知D错误,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故本题选D。
31.平行教育法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31.B【解析】平行教育指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故本题选B。
32.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是德育的( )特点的要求。
A.全面性 B.疏导性
C.导向性 D.因材施教性
32.A【解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分别对应的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体现的是德育的全面性特点。故本题选A。
33.刘明是高一新生,初中时品学兼优。但升入高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开始逃课、抽烟、沉迷网吧。冯老师知道这些情况后,从多方面了解刘明转变的原因,并和他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一起为刘明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冯老师的做法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正面教育原则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3.D【解析】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题干中冯老师与家长一起努力体现了此原则。故本题选D。
34.“严慈相济”体现了( )德育原则。
A.正面引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34.B【解析】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严慈相济”体现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故本题选B。
35.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5.D【解析】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评判道德好坏的最终标准,是德育的最终目标。故本题选D。
36.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6.B【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故本题选B。
3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反映了德育的( )规律。
A.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B.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C.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D.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37.C【解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故本题选C。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