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2.在一些农村教学点,老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个别教学
3.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4.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始于矛盾。”基于这一观点,教学应遵循( )。
A.启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应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这里所运用的复习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6.人们看到窗上的冰霜,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陡峭的山峰等。这种想象属于( )。
A.再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有意想象
7.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8.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9.学生掌握了“猫”“狗”“马”“牛”等概念之后,再学习“动物”概念,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10.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心理。王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题干中,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即属于配合《新型玻璃》一文教学而进行的参观。故本题选B。
2.【答案】A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复式教学是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故本题选A。
3.【答案】C
【解析】班杜拉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实验提出了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故本题选C。
4.【答案】A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鲁宾斯坦的言论强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故本题选A。
5.【答案】D
【解析】根据有效地组织复习有:(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根据题干中“应立即背诵”,可知是“及时复习”的方法。故本题选D。
6.【答案】B
【解析】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题干中,看到窗上的冰霜,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陡峭的山峰等属于无意想象。故本题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联系,核心是利他主义的;低级的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来自于自身的利益,不考虑国家和社会,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故本题选C。
8.【答案】D
【解析】形式训练说把迁移作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故本题选D。
9.【答案】A
【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指在已经形成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题干中,由“猫”“狗”“马”“牛”等概念到“动物”概念,动物是一个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故而属于上位学习。故本题选A。
10.【答案】A
【解析】强化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题干中王老师就是在运用表扬来强化小明发言的行为。故本题选A。
(编辑:longya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