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要概念
1.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是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的社会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消费品的价格变化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直接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在分析通货膨胀效应方面,具有其他指标难以比拟的优点。
2012年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2011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2年物价总水平增长呈回落态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4.6%。
2.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税、利、债、费。
3.财政支出
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反之,政府则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4.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如国库券、公债等),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5.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必须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规定数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011年1月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再贴现政策包括:一是“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二是“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编辑:贵州华图)